67
30 Jun, 2014
欧美中央行齐出招 低息环境没完没了?
自08年美国金融海啸和11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央行为求令经济尽快摆脱衰退阴霾,便一直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时至今日,欧美失业率已逐步从高位回落,制造业及房地产市场亦渐入佳境;不过,观乎两地最近发布的通胀数据,美国4月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同比增1.6%,而欧元区5月消费物价指数更仅升0.5%,分别低于央行2.5%及2%的目标水平,通胀过低之压力仍然是欧美央行无法将货币政策回复至正常状态的最大障碍。
事实上,联储局本月举行之议息会议虽一如预期般将购债规模从450亿美元削减至350亿美元,惟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则由2.9%大幅下调至2.1%-2.3%,并同时调降了长期联邦基金利率的预估值,从3月份的4%降至3.75%,反映普遍储局官员对未来加息的态度愈趋保守。更重要的是,联储局主席耶伦今次在记者会上的发言也回复其传统鸽派的作风,强调近期通胀数据的升温实存在“杂音”,物价升幅或被夸大,且失业率改善某程度上是反映民众放弃找工作;与此同时,耶伦重申“在结束购债后一段相当长时间会继续维持超低息政策”,但今次未有如3月般透露明确时间表,说到底无非是想打压市场的加息预期。美股道指、标普500指数在耶伦讲话后续创新高,正正说明市场对储局之鸽派声明相当受落。
对比于耶伦,被誉为“超级马里奥”的欧央行行长德拉吉上月宣布了一系列更为激进的货币刺激措施,包括降息至0.15%、实施负存款利率、重启4000亿元长期LTRO操作、结束SMP冲销,甚至明言正准备推出欧版量化宽松(QE)。如此一来,欧央行成为了全球首个实施负利率的主要央行,当然,德拉吉希望藉此刺激区内银行向中小企增加放贷,但这个如意算盘能否打响,还需看当地企业的借贷需求能否回复,以及银行承受风险意欲如何;借鉴丹麦两年前亦一度将存款利率降至负值,但却未能达致鼓励银行放贷给家庭和企业的成效,因此,德拉吉今次大刀阔斧出招抗通缩,最终成效还需待时间证明。
正当欧美央行对超低息政策意犹未尽,这边厢中国人民银行上月亦再度“出招”,针对性地降低特定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只要该商业银行在去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或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就可获降准0.5个百分点。事实上,这一招“定向降准”并不是甚么突破性措施,早于今年4月底时,人行已宣布分别调低一众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及县域农村合作银行的存准率2个百分点及0.5个百分点,只是两者相较起来,今次符合降准条件的银行覆盖面更大,如在港上市的民生银行(1988)、招商银行(3968)及哈尔滨银行(6138)等均顺利入围,预期今次“放水”的总规模可高达1500亿元以上。
根据内地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5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急增至8700亿,远超市场预期的7500亿;此外,6月份汇丰中国PMI初值亦升至50.8,创下今年以来新高,反映中央早前推出的“微刺激”政策已逐步收效。 然而,各位勿以为人行启动“定向降准”就等同国内货币政策正式步向全面宽松,之所以中央选择“定向降准”而非全面降准或减息,归根究底,国内经济目前确仍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地方债务高企、产能过剩等等,中央一方面需确保经济增速维持于7.5%水平之余,亦要避免因刺激力度过猛而令以上问题加速恶化,故笔者相信短期内当局之施政方针也离不开中间着墨的取态;换言之,内地去年的“钱荒”问题该不会重演,惟由于是次松银根的对象仅限于扶持“三农”相关行业及小微企业,对内地整体经济增长或A股市场的拉动则未必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