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2 Mar, 2014
移動互聯網爆發時代的贏家與輸家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於本月初在北京召開,當中如何透過發展信息消費產業以推動內需增長,勢將成為會議中的一大討論焦點。談到信息消費,投資者該會即時聯想起國內兩大科網企業巨頭 – 騰訊(700)和阿里巴巴,前者股價今年以來升近20%,延續其逆市創新高之強勢,市值已衝破1萬億元;後者目前雖仍在籌備上市當中,惟大行高盛已將其估值由去年中的700億美元調升至1500億美元,市盈率料可高達30倍以上。
事實上,騰訊與阿里近期在多個互聯網業務領域上鬥得難分難解,從淘寶封殺來自微信的店鋪鏈結,阿里巴巴推出移動社交工具來往正面迎戰微信,繼而宣佈推出手機遊戲平臺挑戰騰訊的壟斷地位,到騰訊推出春節「搶紅包」活動搶佔阿里支付寶的用戶群,並以「理財通」、「定投寶」等各樣高收益互聯網基金產品硬撼阿里巴巴最引以為傲的「餘額寶」,可見兩大巨頭已逐步打破過去既有的勢力分佈,互相殺入對方腹地。
兩強要從激鬥中突圍而出,就需靠不斷開發新產品和提升服務效率,因此國內民眾便成為大贏家,現時只要一機在手,再加裝數個應用程式,即可非常便捷地進行購物、繳費、理財、遊戲、餐館訂座和電召的士等一站式服務,直接刺激民眾的消費誘因。同時,一眾相關的周邊行業,如智能手機生產商、手機遊戲開發商、倉儲物流企業等等,均可從這個移動互聯網爆發的時代中分一杯羹。
不過,有人歡喜自然有人愁,當中傳統銀行業就受到前所未有的存款競爭壓力,面對著「理財通」、「餘額寶」等平均收益率高達6%的網上理財產品之步步進逼,現時普遍內地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僅為3%,實在難有吸引力,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2014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1月人民幣貸款激增1.32萬億元,而當月人民幣存款卻減少9402億元,反映銀行存款流失問題相當驚人。有見及此,不少國內銀行近月也紛紛聯同基金公司合作推出「T+0」網上理財產品,如工行的「天天益」、民生銀行的「如意寶」等,收益率亦可與互聯網理財產品媲美。以這趨勢來看,未來一眾內銀的資金成本定必大幅攀升,利潤高增長年代或已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