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30 Jun, 2014
歐美中央行齊出招 低息環境沒完沒了?
自08年美國金融海嘯和11年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以來,歐美央行為求令經濟儘快擺脫衰退陰霾,便一直採取超寬鬆貨幣政策。時至今日,歐美失業率已逐步從高位回落,製造業及房地產市場亦漸入佳境;不過,觀乎兩地最近發佈的通脹數據,美國4月份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同比增1.6%,而歐元區5月消費物價指數更僅升0.5%,分別低於央行2.5%及2%的目標水平,通脹過低之壓力仍然是歐美央行無法將貨幣政策回復至正常狀態的最大障礙。
事實上,聯儲局本月舉行之議息會議雖一如預期般將購債規模從450億美元削減至350億美元,惟對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則由2.9%大幅下調至2.1%-2.3%,並同時調降了長期聯邦基金利率的預估值,從3月份的4%降至3.75%,反映普遍儲局官員對未來加息的態度愈趨保守。更重要的是,聯儲局主席耶倫今次在記者會上的發言也回復其傳統鴿派的作風,強調近期通脹數據的升溫實存在「雜音」,物價升幅或被誇大,且失業率改善某程度上是反映民眾放棄找工作;與此同時,耶倫重申「在結束購債後一段相當長時間會繼續維持超低息政策」,但今次未有如3月般透露明確時間表,說到底無非是想打壓市場的加息預期。美股道指、標普500指數在耶倫講話後續創新高,正正說明市場對儲局之鴿派聲明相當受落。
對比於耶倫,被譽為「超級馬里奧」的歐央行行長德拉吉上月宣佈了一系列更為激進的貨幣刺激措施,包括降息至0.15%、實施負存款利率、重啟4000億元長期LTRO操作、結束SMP沖銷,甚至明言正準備推出歐版量化寬鬆(QE)。如此一來,歐央行成為了全球首個實施負利率的主要央行,當然,德拉吉希望藉此刺激區內銀行向中小企增加放貸,但這個如意算盤能否打響,還需看當地企業的借貸需求能否回復,以及銀行承受風險意欲如何;借鑑丹麥兩年前亦一度將存款利率降至負值,但卻未能達致鼓勵銀行放貸給家庭和企業的成效,因此,德拉吉今次大刀闊斧出招抗通縮,最終成效還需待時間證明。
正當歐美央行對超低息政策意猶未盡,這邊廂中國人民銀行上月亦再度「出招」,針對性地降低特定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只要該商業銀行在去年新增涉農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比例超過50%,或新增小微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比例超過50%,就可獲降準0.5個百分點。事實上,這一招「定向降準」並不是甚麼突破性措施,早於今年4月底時,人行已宣佈分別調低一眾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及縣域農村合作銀行的存準率2個百分點及0.5個百分點,只是兩者相較起來,今次符合降準條件的銀行覆蓋面更大,如在港上市的民生銀行(1988)、招商銀行(3968)及哈爾濱銀行(6138)等均順利入圍,預期今次「放水」的總規模可高達1500億元以上。
根據內地最新發佈的經濟數據,5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急增至8700億,遠超市場預期的7500億;此外,6月份匯豐中國PMI初值亦升至50.8,創下今年以來新高,反映中央早前推出的「微刺激」政策已逐步收效。 然而,各位勿以為人行啟動「定向降準」就等同國內貨幣政策正式步向全面寬鬆,之所以中央選擇「定向降準」而非全面降準或減息,歸根究底,國內經濟目前確仍存在不少結構性問題,如房地產泡沫、影子銀行、地方債務高企、產能過剩等等,中央一方面需確保經濟增速維持於7.5%水平之餘,亦要避免因刺激力度過猛而令以上問題加速惡化,故筆者相信短期內當局之施政方針也離不開中間著墨的取態;換言之,內地去年的「錢荒」問題該不會重演,惟由於是次鬆銀根的對象僅限於扶持「三農」相關行業及小微企業,對內地整體經濟增長或A股市場的拉動則未必太大。